疫情防控期間,我們所有消費者都不方便出門,但是保險消費維權渠道依然暢通,如果遇到保險消費糾紛,可以電話聯系所屬地區(qū)調解組織。同時,在疫情防控期間,更要當心各種防不勝防的保險陷阱。下面我們進入新型保險陷阱大揭秘時間。
相信有不少市民都有被電話推保的經歷吧。最常見的一種,是電話隨撥隨訪,以送免費保險為誘餌約訪客戶。疫情防控期間,多家保險公司通過向一線醫(yī)療人員捐贈新冠肺炎保險保障的方式,支援抗擊疫情。借著這個機會,也有不法分子以虛假免費保險做誘餌,對消費者實施欺騙。
有的不法分子通過制作仿冒保險公司網站、虛假領取鏈接等方式,誘導消費者填寫領取信息并點擊領取,搜集個人隱私信息,或者利用電腦或手機病毒盜取消費者賬戶錢財;還有的不法分子冒充保險公司工作人員,打電話誘導消費者領取免費保障,要求提供身份證號、銀行卡號、手機號及驗證碼等信息,從而詐騙錢財。消費者在領取這類免費贈送的保險之前,要多查一查,通過查詢保險公司官網、撥打官方客服熱線、查看官方微信公眾號、官方App等渠道,確認贈送的保險是否是真實的。
然而無獨有偶,還有很多市民,被推銷說有一款不錯的銀保產品,相當于高于利率水平的儲蓄產品。不少市民前往銀行儲存時,常能碰到柜臺營業(yè)員,如此推銷代銷的銀保產品。很多市民就被這種“高于利率水平的儲蓄產品”的說法迷惑住,存了三萬多元后,過了一年準備取出急用時卻被告知不能取。要是非要取出的話,至少要折2000多元,當初營業(yè)員根本就沒說。所以像這種把保險誤當儲存的投訴也有很多。
而且在當下疫情防控期間,出現一種新型詐騙手段,那就是所謂的退保咨詢中介以代理保險消費者維權的名義,實現非法獲利。不法分子首先冒充監(jiān)管部門、保險公司專業(yè)人員或者保險專家,勸說消費者,對不含新型冠狀病毒保險責任的保險產品進行退保。同時聲稱可協助辦理全額退保,進而誘導投保人簽署代理服務協議,騙取消費者提供身份證、銀行卡、電話號碼等個人敏感信息,造成消費者的保障和金錢的雙重損失。
所以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一定要理性維權,發(fā)生保險糾紛或對產品有疑問,可以通過官方客服、保險調解組織等尋求協助。同時,還要保護個人隱私,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證號、銀行卡號、銀行卡密碼、手機動態(tài)驗證碼等關鍵信息。
那么我們做避免這些新型保險陷阱呢?現在保險市場上的產品數不勝數。所以我們選擇保險時候一定要針對于自己的情況進行獨家定制保險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個人身體情況,還有針對自己的預算情況,這兩個重點是最主要的,才能做到明明白白買保險。
其次我們就要看產品的性價比。
意外傷害險、
重疾險和
定期壽險等保障成分相對較高,此類產品能轉移突發(fā)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。分紅險、年金險等具備儲蓄和投資的功能,具有子女教育和養(yǎng)老規(guī)劃需求的消費者可以考慮。
我們在看完產品之后,一定要看條款,雖然說每個條款都又臭又長,但是我們
購買保險時一定也要弄明白清楚,仔細閱讀保險條款,對于不清楚的條款,建議咨詢網站客服,或者隨便找個代理人,他們都很愿意為您效勞的。一定要弄明白保險保哪些和不保哪些。
看完產品以及條款都是什么樣的之后,我們就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。年輕時候偏重家庭經濟責任,被保人一旦發(fā)生風險,相關保險可以為父母、配偶提供部分經濟支持。中年時候偏重子女教育儲備和養(yǎng)老儲備,同時對于健康保障的需求也逐步增加。老年時候偏重養(yǎng)老和健康護理等。